首页 > 教学资源

《鸦片战争的烽烟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3-12-01 21:04:19
《鸦片战争的烽烟》教学反思(全文共1506字)

《鸦片战争的烽烟》是第八单元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第一框的内容。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与《南京条约》的签订。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,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交汇点。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,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、探索富强道路的开始,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,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。

结合上课的感受以及听课后的想法,我就谈谈自己反思的结果以及改进教学的几点想法。

1.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设计模式,知鸦片之危害→探鸦片战争之缘由→述鸦片战争之经过→析南京条约之影响→明强国之道路,环节紧凑,扣准战争主题,尊重历史事件内在知识逻辑。课堂的结构框架还是比较清晰的,但是板块设计显得略多,一般设计3-4个环节比较好。也有听课教师反映环节的字体不够突出,需要改进。

2.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,备课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定为鸦片战争及《南京条约》的内容。学习难点定为《南京条约》的危害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。但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明显探鸦片战争之缘由、述鸦片战争之经过占用过多的时间,导致后面重难点的环节时间很赶,可以说课堂的时间运用不是很合理。

3.在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性质的时候,我选择利用书本P88的资料中的两个观点“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向中国开战,我们称之为‘鸦片战争’。有些人英国人认为,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让英国在中国更多港口和城市进行贸易活动,所以一直称其为‘通商战争’。”但是课后我认为有两个不足:(1)虽然设置了这一环节,但是由于鸦片战争性质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,花费时间过长,因此可以将这个环节放到分析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,这样一来,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。(2)在分析鸦片战争性质的时候,模凌两可,模糊不清。其实就是要学生摆正立场,站在中国的角度: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,是以掠夺为目的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,所以叫它鸦片战争。而站在英国的角度:鸦片战争是在中国虎门销烟打击了他们的利益情况下发动的,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保护了贸易,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,所以对他们来说是通商战争。

4. 在教学过程中,我的语言还欠精练,有些语言还是过于啰嗦,有时还会重复问题,高效的课堂一定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,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。比如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启发性。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的时候,将教学的语言变得更有问题性,设计环节的时候,过渡语要自然;问题的设置要精炼、有针对性,直击要点;追问环节的问题设置更应该环环相扣。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,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想到,才能临危不惧。另外,历史课堂一定要讲究语言的趣味性。宋朝的朱熹应用程颐的话说:“教人未见易趣,必不乐学。”想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收教学内容,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、妙语连珠、趣味横生。例如:可以配以动作讲一些历史小故事,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冗杂的文言文等等。

5. 本堂课对于史料的应用较少,本来考虑在讲解虎门销烟的时候用视频,可是由于视频的像素不好,就没有用,后来想想在这个环节的时候可能利用视频的效果可能会更好。此外在分析图表的时候,缺少一定方法的指导。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。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的,离开了事了,历史知识就成立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。因此,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、感悟历史,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,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,合理地运用史料,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内容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片、老照片、史料和音像资料,再现历史场景,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、思考结合起来,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,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。

同时通过本次的青年比武活动,与同学科的同事进行同课异构,让我看到了我和她们存在的差距,明白了自身的不足。因此,我要继续加油努力,在以后的教学中,摒弃不应该出现的问题,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探索,不断进步。

《《鸦片战争的烽烟》教学反思(全文共1506字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