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实用范文

让桑皮纸在天山南北重放光辉

时间:2024-05-06 19:08:10
让桑皮纸在天山南北重放光辉(全文共2100字)

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,新疆国画院全体员工认真学习百年党史,感悟百年初心,不断从党史中厚植为民情怀,汲取前进动力,更好的为基层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。

桑皮纸古称汉皮纸,源自中原,特产于西域,被誉为人类文明的“活化石”,在新疆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,是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。


桑皮纸是由新疆特有的桑树皮、胡杨碱经过十三道工序制成,具有防虫蛀、不怕潮、写字作画历经千年不褪色等特性,弥足珍贵。2006年,“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”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1年起,新疆国画院一直坚持不懈的传承保护、推广利用桑皮纸,助力墨玉县、鄯善县的农民,通过身边的“非遗”,居家就业、增收、脱贫、致富。

在新疆国画院多年的积极推动下,今年3月,墨玉县政府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建设,位于“桑皮纸之乡”布达村的桑皮纸文化园基本建成。园内包含桑皮纸制作工坊、桑皮纸博物馆、民宿美食文化园等,陆续装修完毕,开始对外营业。

3月11日,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、新疆桑皮纸传承推广人魏宝山,国画院办公室主任魁翠翠一行,再次深入布达村,为新建成的桑皮纸文化园建言献策:从园内店铺门牌大小、字体选择,到颜色搭配、悬挂位置;从文创旅游产品引进、销售模式,到活动策划、全民动员,大家与镇上、村里的干部一一沟通交流,逐一帮助落实。

文化园里有一口老水井,村镇干部们不知怎么挖掘利用、变废为宝。魏宝山 ……此处隐藏877个字……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农民,在农闲时间制做销售桑皮纸,人均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,成为当地通过非遗居家就业、增收致富的典型。

吐鲁番市的领导,一直想让国画院再帮助复制一批桑皮纸工坊、培训一批桑皮纸制作人,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。

今年五一假期,魏宝山放弃休息和陪伴家人,赶到火焰山下的吐峪沟,携手爱心企业,为吐鲁番捐建了四个“非遗桑皮纸手工作坊”,又组织工坊所在地的10位农民兄弟,集中培训桑皮纸制作技艺。在40多度高温的吐峪沟小镇,魏宝山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,三天时间基本教会大家掌握桑皮纸制作的十三道工序。

来自221团桑树文化公司的农民工昌利民,做出了一张的桑皮纸。他捧着纸高兴的说,经常听人提起历史悠久的新疆桑皮纸,今天我也能做出来了、看到了!今后,我要把学到的桑皮造纸技艺应用到我们桑文化产业园,游客来参观游玩时,能亲手体验古老的桑皮造纸。

回想十年来走过的路,桑皮纸已经深深融入到国画院员工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的每一部分。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,新疆非遗桑皮纸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“桑皮纸上的中国画”、“桑皮纸上的农民画”、桑皮纸衍生系列文创产品、桑皮纸手工作坊……相继创意实施,落地生根,;桑皮纸不但在疆内享有盛名,成为造福当地百姓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,还走向国内外,成为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
魏宝山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,桑皮纸的传承保护、推广利用任重道远,需要我们更加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,团结社会各界的朋友们,以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情怀,坚守初心,勇担使命,贡献力量。

“择一事,终一生,以匠心致初心。”国画院全体员工表示,将坚守初心,永葆匠心,努力让古老文明、桑皮造纸在天山南北重放光辉!

《让桑皮纸在天山南北重放光辉(全文共2100字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